<tbody id="cb3ii"></tbody>

  • <legend id="cb3ii"></legend>

    <dd id="cb3ii"><pre id="cb3ii"></pre></dd>

    <tbody id="cb3ii"></tbody>
    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星”河璀璨:從科學會堂到友誼路

    時間:2021年11月29日 信息來源:《中國航天報》 點擊:6625 字體:

    星1.jpg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為主題,在《中國航天報》雙版刊載、集團官方微信專題推送了題為《“星”河璀璨:從科學會堂到友誼路》的文章,講述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向星辰大海矢志逐夢的偉大征程。

     

    星2.jpg

    ▲《中國航天報》雙版刊載《“星”河璀璨:從科學會堂到友誼路》

     

    從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友誼賓館科學會堂到白石橋,再到友誼路102號,一個個地標、一次次會議、一段段歷史,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空間技術一步步發展成“群星璀璨”的繁榮景象,見證了中國從首次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成功建立多人長期駐留空間站的航天壯舉,更見證著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向更遙遠星辰大海矢志逐夢的偉大征程。

     

    51年前,一道火光劃破夜空,中國人實現千年航天夢,東方紅一號衛星閃耀太空,照亮了中國新時代的征程?;仡欀袊教焓聵I走過的60多年崢嶸歷程,那些當年參與過“東方紅一號”研制的科學家們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已是耄耋老人,但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事業是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60多年來,航天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堅持以國為重的核心價值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航天事業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奠定了我國航天大國的歷史地位。

     

    星3.jpg

    ▲ 紅色地標:北大紅樓(中國四維提供)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向太空進軍的動員令,他滿懷豪情地向與會代表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人造衛星項目被列為1958年第一重要的科研任務,代稱為“581”,意思是1958年頭號重點科研項目,錢學森受命擔任“581”組組長。


    1965年8月,我國經過此前幾年的積累和調整,在科技和工業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周恩來總理在中央專門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批準了《關于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并把之前的“581計劃”更名為“651計劃”。周總理強調,只要是“651計劃”需要的,全國的人、財、物,不管是哪個地方、哪個單位的,一律放行,全面綠燈。


    “651計劃”的意思是1965年的頭號重點科研項目。距離毛澤東主席發出動員令已經過去了7年,人造衛星項目依然是國家最重視的頭號重點科研項目,足見黨中央對人造衛星的關懷與重視。這份關懷與重視,給予了從事衛星研制工作的航天前輩們極大的鼓舞。


    1965年10月20日上午,全國最頂尖的科學家齊聚北京友誼賓館科學會堂,共同論證人造衛星,史稱“651會議”。會上,大家建議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認可。

     

    星4.jpg

    ▲ “651”會議舊址——北京友誼賓館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制,是當時黨中央的一項“天”字號任務,由周總理親自組織指揮。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的關鍵時刻,周總理提出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參與研制發射任務的科技人員在周總理的指示指導下,大膽謹慎,嚴肅認真,保證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質量。

     

    1967年年底,國防科委在北京白石橋國防科委“651”籌備處,召開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工作落實會議,會議由錢學森主持,并明確了分工協作關系,研究解決關鍵技術的辦法以及落實全面研制計劃。

     

    1968年2月,國防科委下達通知,由“651”設計院和自動化研究所等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主要研究所和工廠,正式成立空間技術研究院,由錢學森兼任院長,孫家棟擔任總體技術負責人,總體技術隊伍得到了組織落實,衛星研制工作快馬加鞭。

     

    1970年4月1日,裝著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專用列車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月24日15時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毛主席已經批準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細致地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星5.jpg

    ▲ “東方紅一號”任務星箭對接試驗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來了。當指揮所的高音喇叭里傳出“特大喜訊”:“星箭分離!衛星入軌!”發射場上頓時沸騰起來,將軍與戰士,專家與工人,個個熱淚盈眶,相互握手擁抱。歡呼聲、祝賀聲、口號聲,聲聲響成一片,一向清冷的戈壁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孫家棟說,那個激動的心情確實沒辦法說。你可以想象那個時候中國的條件,能把第一顆衛星弄到天上去!確實是一個螺絲釘都是中國自己搞的,真是感覺揚眉吐氣。

     

    東方紅一號衛星不僅成功飛上太空,發回了遙測數據和樂音,甚至可以被人類的肉眼直接觀察到。全國人民都用廣播接收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轉播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奏響的《東方紅》樂曲。衛星的預定工作時間20天,實際工作了28天。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它使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打破了西方大國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樹立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也彰顯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東方紅一號衛星不僅出色地完成了當時預定的任務,而且為中國航天事業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像當年抓“兩彈一星”一樣

    抓載人航天工程


    1982年3月,七機部正式改名為航天工業部,任新民擔任科技委主任。此時的中國航天人面臨著航天事業往何處去的問題。按任新民的話說,中國航天走過了“沒偷懶”的前30年,但還不知道后30年怎么辦、干什么、如何干。

     

    1985年7月25日~30日,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在河北秦皇島召開了中國關于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首次會議,由任新民主持,對發展載人航天進行了初步的技術、經濟可行性探討。在此次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們對中國航天發展戰略達成了共識:發展載人航天和建立空間站是我國航天事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

     

    會上,張履謙發表了發展我國載人航天與空間目的和意義的看法,認為積極發展載人航天與建設空間站,對于大力推動航天技術進步、帶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1986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啟動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助推我國高技術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時,科學家們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收到建議信后,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

     

    經過廣泛、全面、充分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而航天技術則是“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七大領域中的第二大領域,其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

     

    1987年,我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召開第五次會議,專門研究發展我國載人航天問題,這是第一次,中國載人航天問題被正式擺上中南海的會議桌。會上,75歲高齡的任新民帶著一個1:10的飛船模型,親自進行講解和演示,并代表航空航天部匯報了《關于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的建議》。中央專委認為,“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多方面考慮,立即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是必要的”,并且認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應當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一致同意,要像當年抓“兩彈一星”一樣抓載人航天工程。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批準立項,代號為921工程,自此該工程在全國各地有關單位悄無聲息地全面開展起來。

     

    1999年以來,神舟一號飛船至神舟四號飛船連續開展飛行試驗,在近3年時間里全面驗證了飛船系統的設計。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承載航天英雄楊利偉進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樹立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星6.jpg

    ▲ “神五”任務中,飛船和整流罩組合體在發射場進行轉運

     

    之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不斷取得進展。2006年至今,“神六”至“神十三”相繼飛向太空。尤其今年,在慶祝建黨百年的偉大歷史時刻,6月17日,“神十二”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快速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開展3個月太空工作生活,9月17日安全返回。隨后的10月16日,國人尚沉浸在“十一”國慶節的喜悅中時,另有3位航天員又駕乘“神十三”載人飛船進入太空,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開啟6個月在軌駐留。這也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最后一次飛行任務。璀璨“星”河,頻添華彩。

     

    星7.jpg

    ▲ “神十二”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圖片來源新華網)

     

    大步邁入深空探測新時代

     

    2020年12月17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友誼路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了23天的月球采樣返回之旅,在經歷了76萬公里的探月之旅后,回到了她誕生的地方。


    此次歸來的“嫦娥五號”,只是從友誼路走出的諸多“子女”中的一個。自從五院將大部分研究所、廠房搬到這里以來,17年間,這里見證了中國月球探測、深空探測不斷邁向輝煌的步伐。


    在成功實現“兩彈一星”的壯舉、穩步推進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之后,在積累了堅實的技術和綜合實力的情況下,2004年,中國向深邃的太空開啟了新的探索——我國正式啟動了探月工程,并用中國神話中的月宮仙子“嫦娥”為其命名,明確按照“繞、落、回”三步走的方案,對月球這個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開展科學探索活動。此后,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人的奔月夢開始走向現實。


    2007年11月,“嫦娥一號”首次繞月探測成功,樹立起我國航天史上第三個里程碑,標志著中國航天邁入深空探測新時代。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踏上奔月之旅,探月工程二期由此拉開大幕。2013年12月,我國首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虹灣順利著陸,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2019年1月,“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背。在“鵲橋”中繼衛星的支持下,玉兔二號月球車踏上月表,并把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月背圖傳回地面。2020年12月,“嫦娥五號”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抱土歸來”,探月工程順利收官。

     

    星8.jpg

    ▲ 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現場(李淑姮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航天工程系統復雜、規模宏大,每一步探索、每一次成功都深刻詮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


    “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绷暯娇倳浽跁娞皆鹿こ替隙鹞逄柸蝿諈⒀袇⒃嚾藛T代表時說。


    早在嫦娥一號月球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后,火星探測就被確定為我國深空探測后續發展的首要目標,孫家棟、葉培建等院士提議,要搶占探火先機。在葉培建看來,面對當今世界局勢,探月、探火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科學探索本身,它是大國力量的象征。


    “我國發展進入新時期,探月、探火的成功可以為中國人民帶來信心,為中華民族帶來力量,為我國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比~培建說。


    在對實施方案經過三輪迭代和深化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于2016年1月批準立項,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火星探測將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深空探測的一次探路。


    星9.jpg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巡”合影(國家航天局供圖)

     

    也正是在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為第一個“中國航天日”作出重要批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p>

     

    “我遇到了好的時代,參與了偉大的工程?!蔽逶何靼卜衷焊笨偣こ處熽悕垢锌卣f。她從嫦娥一號任務就開始參與我國探月工程任務,現在又參與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今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安全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6月11日,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影像圖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獲得圓滿成功;8月23日,祝融號火星車平安在火星度過100天、行駛里程突破1000米。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p>

     

    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黨的舉旗定向、引領指導,離不開黨的科學決策、大力推進,更離不開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的大力協作、支持和幫助。正如葉培建所說的那樣,“中國航天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精力辦大事。所謂集中精力辦大事,就是全國人民齊動員,集中最優勢的資源、最優秀的人才來做一件事情,把這個事情做成?!?/p>

     

    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國航天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航天發展道路,不僅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還建立了一套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創新體系,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備的科研生產制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這些積淀使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有條不紊,從進入太空到利用太空,非常踏實地穩步提升了我國在全球航天領域的地位及話語權。

     

    人物志


    此次《中國航天報》專版中還報道了一批五院優秀共產黨員的故事。


    李振才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星10.jpg


    神圣的事業,光榮的使命。每次見到李振才,總是看到他在試驗現場忙碌;每次想采訪他時,聽到他說的第一句話總是“多寫寫一線技術人員吧,他們才是最值得宣傳的?!鄙頌楹教炜萍技瘓F五院總體設計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的他,是一名多年奮戰在深空探測領域的航天“老兵”。從嫦娥一號衛星質量經理到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計劃經理、總指揮助理,再到火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在向宇宙深空進軍的路上,他幾十年如一日,將報國之志融入工程實踐中,在“嫦娥”奔月、“天問”探火的漫漫征途中大步向天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種高效率、高效益任務形式創新在世界上是首次。在天問一號探測器1600多個日夜的艱辛鏖戰中,針對任務起點高、跨越大、技術壁壘多等任務特點,李振才協助型號“兩總”運籌帷幄,確保任務按計劃順利進行。工作中,他聚焦流程融合,進一步強化進度管控,堅持全過程進度與質量并重,確立了圍繞“??煽亍惫ぷ髂繕?,實施“抓融合、控變更、重動態”的進度管理方法。通過計劃流程“四性、七要素”,實施“抓實依據性、執行性、實施性和變更性四級計劃制定”的抓融合工作手段;實施“嚴控質量問題、技術更改、產品超差和偏離等變更”的控變更工作核心;實施“采用綜合調度例會、短線日報、AIT周計劃及進展情況檢查等手段”的重動態工作重點,確保按時保質完成了研制任務,為“天問一號”成功探火鋪就了一條通天大路。


    李驥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

    嫦娥五號著陸上升平臺高級主任設計師

     

    星11.jpg


    李驥是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自主控制技術團隊的核心骨干成員,參與了我國所有月球探測器的導航制導與控制(GNC)系統的研發。

     

    初見李驥,衣裝整潔,白白凈凈,笑呵呵的,給人穩穩的感覺,和理想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完美契合。在型號研制遇到技術問題時,李驥遇事不慌不忙,總能讓大家覺得這事“穩”了。這種“穩”是一種深厚的積累沉淀,是一種從內到外的自信。

     

    李驥的穩不僅來自于自身的業務能力,還來自于他長期的刻苦積累。他非常注意日常工作的積累,所有遇到的問題都想清想透,真正吃透技術。由于工作日事務繁雜,他就給自己定下了“周日加班”的規定,利用這個時間具體思考解決疑難問題。正是這種深厚的技術積累,在遇到型號技術問題時,他總能一眼抓住問題的本質,最快地提出解決方案。

     

    在一次飛控過程中,GNC分系統的某次導航試驗結果與外測結果偏差較大,如果該故障真實存在會直接導致任務失敗,現場氣氛異常緊張。

     

    這時,李驥在現場鼓勵大家說:“別著急,我們要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大家再仔細分析下?!彪S后,他認真分析在軌測試數據,確定探測器導航系統沒問題后,建議團隊核對下外測數據的精度。大家照此開展工作,探測器運行幾圈后,獲得了精確的外測數據。隨后,再次進行導航數據的比對,一致性很好,完全證實了李驥的推斷。 

     

    鄭興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

    焊接成形制造中心高級技師

     

    星12.jpg


    2008年進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彼時的鄭興對航天事業還懵懂無知;10年后,由他擔任主崗帶領團隊完成了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艙體焊接任務。還記得來廠第一天,車間主任將他帶到一幅標語前——“每一個焊點關系到航天員的生命安?!?。使命和責任,是鄭興入職的第一課。經過10多年的勤學苦練,鄭興終于從初級工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還成了全國技術能手。經他焊接的航天器包含“天宮一號”、“天宮二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嫦娥五號”、空間站核心艙等多個型號,雖然每個產品結構不同,但他記得每一條焊縫的紋路。核心艙密封艙體的焊接主崗,就是鄭興。大型載人航天器的焊接難度極大,造型復雜的球面壁板艙體焊接更是從未有人挑戰過。鄭興說,必須保證航天員在軌安全,每一條焊縫都不允許出現任何缺陷。在空間站焊接關鍵期時,鄭興發現,一旦空氣濕度超過40%,試驗件里的氣孔數量和直徑都明顯增加??臻g站體積龐大,要想升溫除濕非常麻煩。鄭興想到了一個新辦法:拿烤燈和加熱帶,給產品進行雙重加溫,降低濕度。這意味著,在最潮熱的夏天,鄭興經常要在五六十攝氏度的高溫下連續工作一個多小時。今年,央視《大國工匠》欄目專門采訪了鄭興,他說:“新時代的青年就要擔當起歷史交給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就要向技能大師看齊,把技能大師過硬的本領學習好,把工匠精神傳承好?!?nbsp;



    關于本院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0 www.burntsausag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
    97精品视频共享总站,十分钟视频免费观看在线6,日韩精品无码毛片一级,国产人妻20p
    <tbody id="cb3ii"></tbody>

  • <legend id="cb3ii"></legend>

    <dd id="cb3ii"><pre id="cb3ii"></pre></dd>

    <tbody id="cb3ii"></tbody>